AI只有热度,没有出路!
Ai项目交流群,Ai账号交易充值,Ai软件分享,Ai网站导航,Ai工具大全等
复制公众号
英伟达剧透下一代GPU芯片,以及未来三年规划
在国外,AI PC市场成为新的竞争焦点。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COMPUTEX 2024上公布了未来三年的GPU架构规划,展示了英伟达在AI算力上的强大实力。AMD则更新了Instinct GPU系列路线图,推出了具有更高性能和更大内存容量的AI加速器,加速数据中心AI创新。同时,半导体IP大厂Arm也公布了其在AI设备市场的宏伟目标,预计五年内将占据Windows PC市场超过50%的份额。
AMD更新Instinct GPU路线图,加速数据中心Al创新
Arm的目标是在五年内获得 Windows PC 市场超过 50% 的份额
在国内,AI大模型的热度一度达到沸点,各种榜单和排名层出不穷,营销手段五花八门,但如今行业已逐渐回归理性。尽管国内众多团队竞相投身大模型研发,但尚未有团队能够确立绝对的领先地位。
AI大模型的三大核心要素——算法、数据、算力,在过去被厂商们高度重视。然而,随着技术的发展,算法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壁垒地位,因为开源模型和人海战术迭代使得算法变得相对容易复制。相比之下,数据成为了更为稀缺的资源,它的获取并非简单的金钱交易所能解决,优质数据的渠道难以寻觅。
商业化是检验大模型价值的关键。目前,大模型的商业化路径主要分为To C和To B两种,即面向个人用户收费或向企业(包括政府、开发者)提供服务。百度在C端和B端均有布局,其C端产品文心一言4.0采用付费模式,但付费率数据一直未公开。而新兴竞争者Kimi则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打赏模式,允许用户在高峰期通过打赏获得优先使用权,这种非强制性的方式或许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商业化思路。
然而,大模型在商业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。由于当前的大模型产品尚未达到完全成熟和稳定的阶段,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难以保证,这导致用户缺乏为其付费的强烈动机。以大语言模型为例,其“胡说八道”的问题仍然存在,这种不可控性使得大模型在生产环境中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。
行业对大模型的期待过高,曾有过“训练出一个大模型就可以改变世界”的幻想,但现实是,大模型至今尚未真正形成生产力。如果不能为企业带来实际的业务价值,即使价格再低也是浪费。因此,目前只有少数公司能够抓住市场需求,打通业务场景,实现盈利。
今年,国内大模型行业明显比去年更为“安静”。在激烈的竞争中,价格战愈演愈烈,大模型API的调用价格直线下降,有些甚至降至免费。这种价格竞争虽然有助于推动技术的普及和应用,但也让行业陷入了一种“赔本赚吆喝”的困境。
要解决大模型行业的困境,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:一是提高大模型的实用性和稳定性,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;二是降低大模型的成本,使其价格更加亲民。目前,美国的大模型在实用性方面已有一定突破,但成本仍然较高;而中国的大模型则需要在实用性和成本两方面同时发力,才能真正实现商业化落地。
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,业界普遍认为PC将成为个人大模型落地的关键终端,预示着PC市场正迈向一个全新的AI PC时代。AI PC,作为AI技术与传统PC的完美融合,为硬件厂商带来了重振行业、点燃希望的曙光。
随着AI PC市场潜力的不断释放,英特尔、英伟达、AMD、高通等芯片巨头,以及联想、惠普、华为、苹果等PC厂商纷纷投入研发和生产,积极布局这一新兴市场。
从硬件层面分析,处理器芯片、内存、散热以及交互系统将成为AI PC发展的主要受益领域。而在模型层面,未来针对各行各业的垂直端侧模型将成为主流,这将极大地推动传统软件的AI化转型以及AI原生应用的蓬勃发展。在终端层面,各大主流PC厂商正加速推出AI PC相关产品,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。
尽管AI PC已经踏上了历史舞台,但当前仍处于产品发展的初期阶段,未来仍然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。然而,我们有理由相信,在技术的不断催化、性能的持续提升、应用的广泛落地以及厂商的坚定押注下,AI PC将不断进化,最终落地生根,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让我们共同期待AI技术的蓬勃发展,以及AI PC为我们带来的全新体验和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