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liaili
▼分类导航▲

这款AI原生应用做对了什么?

Ailiaili577973个月前
微信群|公众号:AI软件网
Ai项目交流群,Ai账号交易充值,Ai软件分享,Ai网站导航,Ai工具大全等
复制微信群|公众号

一、怎么做AI产品

在AI蓬勃发展的时代,如何巧妙地打造一款AI产品?这是许多创业者和开发者心中的疑问。无论是大型团队还是独立开发者,都需要掌握从0到1打造AI产品的精髓。

对于独立开发者而言,AI产品的开发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。挑战在于资源的有限性,而机遇则隐藏在AI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中。那么,如何从零开始,找到你的AI产品的市场契合点(PMF)呢?关键在于深入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,以及如何利用AI技术满足这些需求。

当你的AI产品准备进军海外市场时,本地化策略和用户文化的敏感性变得尤为重要。你需要确保产品能够适应不同地区的用户习惯和文化背景,同时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。

与传统的互联网产品相比,AI产品更加注重数据的收集与处理、模型的训练与优化等方面。这要求开发者不仅具备扎实的编程基础,还需要对AI算法和模型有深入的了解。

在打造AI产品的过程中,确定目标用户群、构建产品框架、设计稳健的技术架构、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以及进行有效的运营推广,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策划和执行,以确保产品的成功上市和持续盈利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有时即使是小团队也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成果。比如,一个由三人组成的小团队,在短短两个月内就获得了12000美元的收入。这背后的秘诀是什么呢?他们是如何将一个创意转化为实际的产品,并实现用户增长和商业化的呢?

如果你对这些问题充满好奇,那么不妨深入了解一下Poswise这款AI播客应用的成功案例。从它的灵感诞生到最终变现,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。通过复盘这个案例,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创意是如何变成优秀的产品的,以及在用户增长和商业化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点。




二、前置介绍

在深入解析Podwise的构建与成长过程之前,我们先对这款应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。Podwise,作为一款专为播客听友设计的AI知识管理应用,它利用AI技术对播客内容进行转录、提取、总结、分析等操作,帮助用户更有效地管理知识,并与Notion、Readwise等平台实现无缝对接,嵌入用户的知识管理工作流。

接下来,我将以问答的方式,结合原文的关键信息和我个人的理解,抽取并复用Podwise在构建与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经验。


以下内容是我将原文读完之后,结合自己的理解与疑惑,重新梳理了Podwise的构建与成长过程:分为idea--构建产品--发布启动--增长四个阶段


用问答的方式(我提出问题,然后再找到关键信息,引用文中的内容来回答),抽取了我认为重要的、可以复用的信息和经验,也结合了自己的反思


强烈建议去读原文,甚至多读几遍


三、产品构建

3.1、idea阶段

Q:为什么选择AI 播客作为此次创业项目的切入口?

  1. 来源于现实的需求:作者观察到在即刻和小红书经常会有人发播客笔记,对音频内容进行总结提炼,最受欢迎的是将内容呈现为脑图这种形式。那AI是不是也可以做?

  2. 这些需求的潜在消费者是谁?作者发现发布总结的人群基本都为女性高知用户,而这样的人群画像的购买力也是最强的

  3. 时代机遇不想错过:AI这波儿绝对是一个历史级别的机遇,且用户的付费标准被Chatgpt锚定了,做AI产品可以大胆收费

  4. 与自己的关系:作者同时还有一个 3000+ 订阅量的播客节目在运营,与这次项目有一定关联性,也可以作为冷启动的池子

Q:在idea阶段还做了哪些事儿?

  1. 播客是多大体量的生意,所处的行业市场天花板有多高,当前饱和度如何,存在哪些竞品。 充分的市场调研之后,Podwise团队预估3 年左右的时间,他们可以达到 100 万美金 ARR(年度经常性收入)

  2. 锚定产品价值点:全球的音频创作和消费之间存在巨大鸿沟,Podwise定位为加速消费播客内容,尤其是硬核知识类内容,集中在 创业、投资、商业、历史和健康等类目

  3. 构建MVP雏形:刻画用户行为地图,然后高度提炼用户故事的必备路径,想好初期产品的核心功能点、亮点。这就是产品初期的雏形来源

我们的目标是制造一个载具,所以在迭代的过程中每个版本都要交付能载人的工具,而不是每个版本都制造一个零件,等到最后再拼起来


我的思考点

  1. 当你有意向去构建自己的产品,记得要保持敏感,留心观察自己周边可能存在哪些机会。这些洞察会是产品一开始的idea来源

成功者几乎都是将所有人忽略的部分加以重新思考,才获得事业的成功。就是要把多数人都认为对的事情,将别人平常忽略的地方,用放大镜进行无数倍的扩大,之后衍生出市场需求,具备这种个性的人才会成功

《思考的技术》大前研一

所以记住:观察细节,保持敏感,保持疑问,保持好奇

  1. 我们普遍觉得创新好难,对吧。创新从哪里来?我认为在科技行业当前阶段技术的变革是推动创新的最大变量,所以当你准备好了,那AI这破儿浪潮不要错过,果断上车

尤其当大家都在拿着锤子找钉子的时候(用大模型找应用场景),当前阶段再适合不过了

当对手不是很强,这个趋势刚刚发生,开始涌现,又符合人类底层需求时,就有可能找到创新机会


3.2、构建产品

独立开发构建产品对自身的全能性要求比较高,从UI设计到前后端、测试,尤其还要考虑怎么调教大模型,一切都更加有趣也更加有挑战


Q:开发产品过程中遵循了哪些原则,现在看来还是正确的?

  1. 开发与设计一体。缺乏专业的UI设计,就利用好开源组件,同时将设计和开发工作整合,提高效率,直接编码并实时预览效果

  2. 管理好成本投入。善用基础设施 SaaS 服务,利用免费或低成本资源和服务,如开源工具和云服务的免费额度

  3. AI产品架构设计。主线拆为音频转录工作流+内容总结工作流 2个工作流,方便重新处理AI生成的结果,解决模型输出质量不稳定的问题


Q:对于大模型,是怎么解决模型响应慢和模型回答质量不稳定的问题?

  1. 模型的能力边界探索:在具体实现AI产品之前,应该深度使用并理解每一款大模型的能力边界,包括硬性指标(如token限制)和软性能力(如稳定性、细节处理能力)

  2. 多模型架构设计:不要只依赖单一模型,要为未来可能引入的多个模型留出空间,以便根据效果和成本进行灵活切换

  3. Prompt工程设计:精心设计和持续迭代prompt,管理好prompt的模板和变量,以适应不同的任务和语言需求,方便后期不断地调试和迭代

  4. 输出格式控制:定义清晰的输出格式,并在产品页面上进行结构化展示。例如,Podwise选择使用Markdown而非JSON作为输出格式,以减少由于格式错误导致的重试和成本增加

  5. 自定义实现:针对特定的业务场景,可能需要对模型进行自定义实现,而不是直接使用框架提供的默认工具和方法。

  6. 任务拆分:合理拆分业务任务,使其适合大模型处理。例如,Podwise在一个prompt中同时执行多个任务(如总结章节、抽取亮点、抽取关键字)以降低成本

  7. 并发设计:在AI模型调用中考虑并发设计,如无序并发、有序并发和完全串行,以提高效率,改善用户体验


我的思考点

  1. 作为公司职员去构建产品 与 自己独立开发构建产品,面临的挑战截然不同。独立开发要求掌握的技能更加全面,而且受约束条件更多,除了常规的开发任务,重要的是要时刻考虑成本

外部来看,公司内部一切皆成本。无论你研究出来了多少先进的技术、设计了多好的产品、培训了多少厉害的伙伴,建立了多么好的流程,但如果最终不能有效地对外部创造价值,那么这一切看似美好的东西,都是成本而已

产品沉思录--少楠
  1. 日常个人使用AI产品,和动手将大模型接入自己的产品相比,后者需要更全面、深入的技术理解,更高的成本意识,更强的用户体验设计,以及更严格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。对模型的理解也肯定超过了仅仅使用AI产品的那些人

所以我觉得产品经理想了解AI产品、了解模型能力边界,除了体验使用之外,还有个重要的方法是去构建。把模型作为底层能力去做些简单应用出来(如我之前提的通过Coze设计AI Bot),通过这种方式理解和学习会更加深刻


Build>Use

3.3、发布启动

用户用户!产品有了,发布启动的剩余部分就是寻找用户了


Q:Podwise的初始用户从哪里来? 

  1. 社区互动:通过Discord社群,Podwise团队与用户建立了直接的沟通渠道,利用社群的Forum功能收集用户反馈,促进产品迭代

  2. 邮件营销:向之前在Waitlist上积累的用户发送邮件,邀请他们参与测试,通过这种方式召回了一部分用户

  3. 论坛宣传:在V2EX等开发者社区发布邀请测试帖子,吸引了一部分对新产品感兴趣的用户

  4. 社交媒体互动:通过在即刻的「一起听播客」群组中进行营销,以及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与用户互动,吸引了关注和兴趣

  5. 回复热帖:在社交平台上回复相关热帖,尤其是KOL的帖子,通过提供播客内容的总结和脑图等信息吸引用户

  6. KOL推荐:通过产品的真实体验打动用户,获得KOL的硬核推荐,实现口碑传播

  7. 播客节目:利用自己的播客节目「硬地骇客」宣传Podwise,吸引了播客听众的关注


Q:AI产品在定价的时候,做了哪些考虑?

  1. 利润考虑:在定价时,Podwise确保有足够的利润空间,以覆盖成本并实现可持续发展。大环境下,用户对AI产品要收费是有预期的(基本都知道模型训练要花很多钱)

  2. 成本核算:在确定定价之前,Podwise团队详细核算了使用AI技术的成本,特别是考虑到转录和处理每一期播客节目所需的费用

  3. 市场调研:团队对标了市场上类似的产品,如Otter.ai和Snipd,分析了它们的定价策略,并基于此进行了成本和市场竞争力的评估

  4. 订阅模式:Podwise采用了订阅制模式,提供月度和年度订阅选项,年度订阅相比于月度有更多优惠,以此来吸引用户进行长期订阅

  5. 灵活性:在意识到用户对价格敏感性后,Podwise在特定时期(如黑五)提供了折扣优惠,以促进销售和吸引新用户

  6. 本地化定价:考虑到不同市场的付费能力和渗透率,Podwise对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定价策略可能有所不同

  7. One-time Payment:除了订阅模式,Podwise还支持一次性支付选项,以适应不同用户的支付习惯


我的思考点

  1. 产品如何与用户建立连接?

    1. 初期阶段冷启动,目标用户聚集在哪个渠道/平台,就去哪里募集初始用户。这个时候就得做那些琐碎落地的活儿,切忌好高骛远

    2. 与用户建立反馈通道时,选择哪个通道或者平台也很重要。是在线聊天,还是论坛、邮件,这些细节选择上决定了后期收集问题的数量和质量,可不是脑子一热说要创建个官方微博就完事儿了,还是需要去研究的

    3. 收集用户反馈,这些对MVP阶段的产品至关重要,但更需要注意的是甄别用户的反馈,是需求还是方案。如何很确认自己的产品方向,那核心还是要聚焦在产品的核心路径上(思考一个问题:这个反馈解决之后服务的是哪部分人群),不要被带偏。另外切忌过度承诺

    4. 产品中应该包含一部分内容,就是教用户如何使用产品,这点我觉得flomo做的比较好。另外mefo也做的很好,将自己产品的版本路径和规划,都放在官网上,产品规划是清晰的,用户的预期也是清晰的:https://www.mefo.cc


3.4、增长

过了冷启动的阶段,需要进一步的把产品推出去,扩大用户规模


Q:Podwise做了哪些事儿去做推动增长?

  1. 找到产品核心的用户群体,比如Podwise的用户肯定是听播客的用户,且对知识消费有要求的用户,进一步从杠杆的角度看是这些用户中的KOL/KOC。那就去找这些人聚集的平台上进行传播

    1. 盯住即刻平台的 “一起听播客” 群组,在平台搭建官方账号,遵循算法马太效应,与KOL进行互动

    2. 小红书平台,用“标题党 + 解决方案”的方式快速起号,关注利用好长尾流量

  2. 通过 build in public (将自己打造产品的过程全程公开)的方式来做人设营销,这样会吸引对产品有兴趣的朋友的关注,也可以得到他们尽快的反馈。因为大众对于这部分内容天然的好奇,尤其是有独立开发者在分享自己的营收时,公众会格外关心

  3. 黑五的时候通过 3.5 折左右的折扣,我们将 Podwise 的年订价格降到了 ¥290 左右,引来订阅爆发式增长,ARR突破$10000。将前期的一些品牌曝光度,美誉度等等在一次活动中的集中变现

  4. 如果能进入ProductHunt的榜单,产品的关注度会比较高,但是进入的成本却非常高,基本靠人脉。加上直接关注榜单的群体与Podwise重合度较低,所以放弃

我的思考点

  1. 关于增长

增长的前提是明确自己产品的用户,然后沉到用户中去,在与用户的互动中增加产品的曝光度。同时可以通过平台来做内容营销,促使对产品感兴趣的用户来使用产品,促成自发传播(当然前提是产品足够好)。同时注重与KOL的联系,提升曝光杠杠


  1. 关于平台

注意挑选平台。哪个平台适合做品牌,哪个平台适合与用户搭建稳定沟通的渠道,需要结合平台的属性和定位、自己产品的定位和目的、用户的分布综合考虑


联想到自己上一篇关于AI总结工具的文章,在公众平台只获得了不到50的阅读,然而在少数派平台上却获得了1W+的阅读,被纳入精选。不是文章不好,是不同平台背后的用户对内容的诉求不一致、平台定位不一致


  1. 做内容还是做账号

之前几个月自己会做一些效率产品的体验与评测,发布在小红书上热度平平。一直在思考是哪里出问题了,看了上面的内容有一些启发:应该是我的标题和内容都太平了,让人没有点击阅读的欲望(虽然自己认为很用心的做了)。潜意识里自己好像不太喜欢标题党,但是不标题党好像很难有流量


其实是要区分开,是真的想做好内容,还是想快速起号。目的不一样,心态也不一样,方法和行动就不一样。如果是起号,就切忌按照自己的感觉去做内容(除非自己感觉非常准),在哪个平台运营就要遵守并利用平台的玩法,了解平台用户的喜好,然后制定自己的策略

四、其它思考

在上述产品的构路径之外,我还有几个延伸思考与猜测

Q:为什么产品一开始就锚定了海外市场,面向海外用户?

  1. 全球的播客中95%都是英文,海外市场更大(作者原文中有说明)

  2. 地理套利,在国内做数字游民赚国外的钱(来自作者在X上的回复)

Q:后续竞争更加激烈,大厂也做了类似的事情会怎么办?比如国内有通义听悟、小宇宙都能做,且它们的场景更适合

  1. 避开国内竞争。Podwise后续重点集中在:移动端、北美和东亚市场、本地化多语言支持


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若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本站尊重原创,转载文章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ailiaili.cc/post/570.html

【公众号 | 微信群】
\"二维码\"

公众号:AI软件网

【 Ai推荐榜 】
【 Ai常用工具 】
【 Ai最新收录 】
【 Ai知识 】
【 Ai资讯 】